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新闻中心>中医养生堂>

痛经不只是“多喝热水”那么简单!

时间:2025-03-18 09:50:40    浏览量:33次

3月12日下午

商丘市中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慧

做客FM914《中医养生堂》

为大家介绍普及科学的中医养生之道




专家简介






图片


张慧

副主任医师

201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,研究生学历,毕业后一直从事妇产科工作。2018年于省人民医院进修高危妊娠管理。擅长妇产科常见病、多发病及疑难杂症,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病、异常子宫出血、痛经、更年期综合征、子宫肌瘤、卵巢囊肿、妇科炎症、阴道炎等疾病的诊治;熟练掌握产科常见病的诊疗及急重症病人的处理等。


图片
- TIPS-

中医认为痛经的主要机理是什么?



1、核心病机:

不通则痛,不荣则痛,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不通则痛”“不荣则痛”的经典理论,成为中医理解痛经的基石。


“不通则痛”:指气血运行受阻,瘀滞胞宫,多见于实证痛经。如气滞血瘀、寒凝血瘀等。


不荣则通:指气血虚弱,胞宫失养,多见于虚证痛经。如气血不足、肝肾亏虚等。


2、致病因素

中医认为痛经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:


外感六淫:寒、湿、热邪侵袭胞宫,以寒邪致病最为常见。《妇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“妇人经来腹痛,由风冷客于胞络。”


情志内伤:长期抑郁、焦虑导致肝气郁结,气滞血瘀。


体质虚弱: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损,气血生化无源。


饮食劳倦:过食生冷、熬夜劳累损伤脾肾阳气。


3、脏腑经络关联

冲任二脉:主司月经,若受寒、瘀、虚影响,则经血运行异常。


肝、脾、肾三脏:

肝:主疏泄,调节气血;肝郁则气滞血瘀。


脾:为气血生化之源;脾虚则气血不足。


肾:主生殖,肾阳虚则胞宫失于温煦。




痛经中医临床上是怎么辨证的?



中医将痛经分为四大常见证型,总则:治疗以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为原则。


1、气滞血瘀证

症状: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,经血色暗有血块,块下痛减,乳房胀痛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。

治法:理气活血,化瘀止痛。


2、寒湿凝滞证

症状:经期小腹冷痛,得热痛减,经量少色暗,畏寒肢冷,舌苔白腻。

治法:温经散寒,祛湿止痛。


3、气血虚弱证

症状: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,按之痛减,经色淡质稀,面色苍白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。

治法:补气养血,调经止痛。


4、肝肾亏虚证

症状:经后小腹绵绵作痛,腰膝酸软,头晕耳鸣,月经量少,舌红少苔。

治法:滋补肝肾,调养冲任。




痛经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?



1、生活调理:保暖:避免受寒,尤其是经期,注意腹部和脚部保暖。适量运动:促进气血运行,如瑜伽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。


保持心情舒畅:避免情绪波动,保持乐观心态。


2.经期护理

避免劳累:经期避免过度劳累,保持充足休息。


热敷:用热水袋热敷腹部,缓解疼痛。


饮食禁忌:经期忌食冰淇淋、螃蟹、西瓜等生冷寒凉之品。

来源:新闻914